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實驗室研究員邱強團隊聯合中山大學和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等單位,深入探討了南海一個半封閉環礁在海嘯波作用下的水動力學特征,揭示了海底地形對海嘯波傳播、震蕩和海流的顯著影響,為沿海災害評估和減災措施提供了新的視角。相關成果發表于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計算流體力學的工程應用)。
珊瑚礁因地形特征獨特,對海嘯、風暴潮等災害較為脆弱。然而,目前對于島礁的海嘯影響研究仍相對較少。
研究團隊通過模擬馬尼拉數百種地震情景,發現半封閉環礁潟湖內的淺水區域會捕獲海嘯波并使其振蕩超過30小時,產生多次放大海嘯波和強海流。這一現象主要由島體主軸尺寸主導。研究還發現,長期振蕩可能導致強烈的侵蝕作用,對沿海設施造成破壞。
該研究強調了海底地形在海嘯災害評估中的重要性,呼吁對更多低海拔島礁進行詳細調查,以完善海嘯風險評估和減災措施。
本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廣東省創新團隊、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團隊珠海實驗室等資助。
文章信息:Qiang Qiu,Linlin Li,Fating Li,Tingting Zheng,Jinghe Cao & Peitao?Wang (2025) Sustained tsunami-wave excitations and oscillations in the lagoon of a semi- enclosed atoll isla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19:1,2507752,DOI: 10.1080/19942060.2025.2507752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80/19942060.2025.2507752
圖1??南海及周邊地震和歷史海嘯事件分布。帶顏色的箭頭區域展示馬尼拉俯沖帶不同區段海嘯波的能量傳播方向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