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廣東廣雅中學2024級英才班學子們懷揣求知的熱情,來到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開啟“放射性同位素測年原理”為主題科普研學活動。活動內容涵蓋前沿科學知識、科研實驗實地體驗,旨在為中學生提供接觸前沿科技的機會,探索中學與科研機構融合教育新模式。
首先,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張樂高級工程師為同學們作題為“從地質年代到放射性同位素測年”的科普報告,帶領同學們領略地球科學的無窮魅力。他為同學們講解了什么是地質年代?我們為什么要關注地質年代?如何測定巖石的年齡,并用卡通圖展示了什么是放射性衰變和同位素質譜測試的原理等知識。隨后,在二次離子質譜(SIMS)前處理實驗室的張彥強工程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動手制作樣品樹脂靶:挑選礦物-排布到雙面膠-配比樹脂-灌入模具-固化-打磨拋光,體驗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感受科學研究的奇妙與嚴謹。
接著,同學們在張萬峰高級工程師、崔澤賢工程師和張樂高級工程師的帶領下參觀了“深地過程與戰略礦產資源全國重點實驗室”的Ar-Ar年代學實驗室、離子探針實驗室和激光剝蝕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實驗室。三位老師結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這三臺儀器的工作原理:樣品是如何轉變為帶電粒子,這些帶電粒子又是如何被加速、偏轉,最終到達檢測器被檢測。同學們聽得聚精會神,意猶未盡,受益匪淺。當同學們在得知嫦娥月壤樣品就是在這些實驗室的儀器上獲得年齡后紛紛驚嘆不已。最后,地學與資源科普基地為同學贈送精美的礦物標本——八面體螢石,并鼓勵同學們要熱愛并保護大自然,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自然奧秘。希望此次研學活動賦予同學們無限動能,真正做到了研有所思、學有所得、行有所獲。
此次科普研學活動,既是青春的遠行,亦是成長的序章,不僅為同學們搭建了一個深入了解科學研究、體驗科研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科研興趣和創新實踐能力,更是在同學們心中點亮了探索未知的渴望和追求卓越的種子。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