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廈門大學“群賢大講堂”第十七講在翔安校區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帶來題為《地球科學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的專題講座。廈門大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黃身勇致辭并授牌,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民漢教授主持講座。
黃身勇副書記為徐義剛院士授“群賢大講堂”紀念牌
作為人類迄今為止唯一的家園,地球及其系統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進程。徐義剛院士以五個跨越時空的地球故事為脈絡,系統闡述了地球科學對人類發展的歷史性貢獻:其不僅是進化論與工業革命的奠基石,重塑了人類對板塊構造和世界地理的認知,在水資源、氣候變化領域的突破更深刻影響著經濟發展范式乃至全球格局演變。他尤其強調了海洋在人類生存、民族崛起與科技進步中的關鍵作用。徐義剛院士從“顛覆認知”“創造財富”“治理規則”三重維度,總結了中國的地學研究在顛覆人類對自然與文明的認知,改變人類生活方式、推進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方面貢獻卓越,認為地球科學不僅是解讀地球過往的鑰匙,更是塑造人類未來的關鍵力量。講座尾聲,他分享了“旅行者1號”在64億公里外拍攝的地球照片并寄語青年學子,在地球科學變革的關鍵時期,既心懷對地球的敬畏與熱愛,更要具備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宜居地球共同奮斗。
徐義剛院士開講
在互動環節中,徐義剛院士認真解答了與會師生關于地球年齡測算、地圖智能化、深時數字地球、地學人才培養路徑及月壤研究等方面問題,表示年輕學者應持續學習,以多學科融合的創新之力深化探索、尋求真理。
講座現場
本次講座不僅是一場由頂尖科學家分享前沿洞見的學術盛宴,更是一次引導師生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思考地球未來命運的寶貴契機。在場師生深受觸動,表示將以徐院士等前輩為榜樣,在探索地球科學的征途中,既守護文明火種,更勇當創新先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青春動能。
附件下載: